文章,

为什么 Vibe Coding 在设计稿的还原度上那么差?

为什么 Vibe Coding 在设计稿还原度那么差?

Vibe coding

从技术原理上来说,这涉及到几个层面的根本差异:

1. JSON 是结构化数据,UI 视觉是空间 + 时序 + 感知的综合表达

AI 读取 JSON 本质上是模式匹配,字段、类型、结构相对固定,逻辑可枚举。

但 UI 中的”阴影效果”“动态交互”是非结构化视觉语言——阴影不只是

1
box-shadow: x y blur color;
,还包含光源逻辑、材质感、视觉层次意图。

AI 没有真实的”视觉感知系统”,它只是在学习像素或样式标记的统计规律,难以逆向还原出设计意图。

2. 动态效果 = 时间轴 + 物理模拟 + 交互上下文

你提到的 hover 效果之所以难生成,是因为它不仅是”状态 A → 状态 B”,还包含:

  • 过渡曲线(easing function)
  • 交互边界(比如鼠标进入/离开的触发逻辑)
  • 视觉反馈的连续性(如涟漪扩散的起点、方向)

这些在代码中虽然能用 CSS/JS 描述,但对 AI 而言,自然语言提示词很难精确对应到时间线与物理模型参数。目前的多模态模型本质上还是”静态画面理解”,对动态序列缺乏显式建模。

3. “还原度高”局限于组件级别,系统级视觉一致性需要设计思维

我们做过实验:让 AI 生成一个按钮,准确率可达 90%;但生成一组按钮+卡片+导航栏,并保持间距、色调、投影风格一致,准确率骤降至 30% 以下。

原因在于:AI 缺乏全局设计系统意识。它不会自动推演”如果主按钮阴影是 8px/透明度20%,那么卡片阴影应该是多少?”这类关联规则。

4. 技术瓶颈本质:视觉生成是”涌现”,UI 还原是”约束求解”

当前 AI 擅长基于大规模数据涌现新内容,但 UI 还原是强约束问题——每一个像素都可能被设计规范约束。

这更像是一个逆问题(inverse problem):从有限的语言描述反推精确参数,本就病态且多解。人类设计师靠的是视觉经验与设计系统知识,而 AI 目前还缺乏这类可推理的视觉常识库。

文章大纲